洞见人生三境界:见自己,见众生,见天地

  • 首页
  • 产品优势
  • 公司介绍
  • 你的位置:南昌江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> 公司介绍 > 洞见人生三境界:见自己,见众生,见天地

    洞见人生三境界:见自己,见众生,见天地

    发布日期:2022-08-14 10:42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    图片

    人的一生中,重要的事情似乎很多。

    少时读书,长大赚钱,老了为儿孙忙活。

    一次又一次的追逐,我们或许曾赢过,可有时蓦然回首,总觉得内心空空的。

    人总要经历过风雨才能明白:生命的丰盈与求得的名利无关,那种充实和满足感来自心灵的修炼。

    洞见人生,离不开三个字:静、趣、识,如此方能见自己,见众生,见天地。

    01

    于“静”中见自己

    曾国藩曾说:“心静则体察精,克治亦省力。”

    意思是说,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,处理起事情来也能够省力。

    初入仕途的曾国藩年轻气盛,也曾轻浮浪荡,惹得很多人对他不满。

    直到有一天,他的好友唐鉴送给他一幅字,上面只有一个“静”字。

    有感于老友的良苦用心,曾国藩开始苦练静功,果然不久之后,心性起了变化,处境也大为改观。

    直到后来位极人臣,每遇到难事不能抉择时,他都会独自一人登上小楼,静坐沉思。

    在日复一日的守静中,他不断地修炼自己,曾国藩平生经历的大事不少,却很少出错,去世后,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。

    晚年的曾国藩更是将“静”写入家训,可见其是何等笃信静的力量。

    静不止意味着静心沉思,更意味着在纷繁世事中守得住初心,耐得住寂寞。

    在苦难中坚强不屈,在富贵中不易其志,不忘初心,静心处事,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。

    古来大家的成名之作无不是在静中完成的,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曾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;恩格斯修订马克思的手稿用了整整十二年之久。

    板凳须坐十年冷,成就的获得都是建立在长时间的孤独中的。

    倘若不能静心守心,怕是早在开始不久便放弃了,那么与成功的果实也就无缘了。

    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村上春树说:“人生还应有一个地下室,没有灯,一团漆黑。那里是人的灵魂所在地,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,闭门不出,日子久了,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。”

    守静之人总能避开纷扰,悠然于尘世之外,修篱种菊,自得其乐。

    今天的我们活在被外界声音裹杂的世界里,每天忙得团团转,机械地重复着手里的工作,在人海中迷失了自己,不知不觉间,内心杂草丛生。

    在安静中固守初心,和自己的内心对话,于当今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。

    经典香港电影 0);white-space: normal;margin-left: 8px;margin-right: 8px;line-height: 2em;">愿我们都能守住初心,在静中励精冶性,做灵魂丰满的自己。

    正如丰子恺所说的那样: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,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

    图片

    02

    于“趣”中见众生

    见众生,是一个接纳与包容的过程,也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,无趣者不能至也。

    因为一个没有情趣的人,必然不是对生活乐观的人。

    明代文人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所说的:“人无癖不可交也,以其无深情也;人无疵不可与之交,以其无真气也。”

    一提起来喜欢做的事,就目光灼灼的人,必有真性情。

    古人说,人必有良癖,而后有所成。

    像作家老舍就是近代以来为数不多的,把生活过成诗的人。

    老舍先生爱好非常广泛,养花、赏画、听戏,都能乐在其中,忘乎所以。

    尤其对于名画,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。

    他当初在伦敦讲学的时候,工资不高生活拮据,但是一有空就往书画市场上跑,看到中意的画册、画报,就立刻买下来,全然不顾生活的艰难。

    他曾亲口说过:“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,精神为之一振,比吃了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!”

    公司介绍 sans-serif;color: rgb(0, 0, 0);white-space: normal;margin-left: 8px;margin-right: 8px;line-height: 2em;">老舍的人生虽然时时有苦难光顾,但他的雅趣足以填补空泛灰暗的生活。

    当一个人能有让自己精神为之一振的爱好时,他的生命必是丰盈的,充满厚度的。

    反观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,看起来很成功,有车有房不缺钱,事业也蒸蒸日上,可就是和他交往时,感到无聊、无趣,因为他们没有生活情趣,空淡乏味。

    培根在《随笔集》中说过:“有什么样的情趣,就有什么样的思想;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,就有什么样的谈吐。”

    一个人的修养谈吐,在其情趣上亦可见一斑。

    在贫乏的生活中寻找乐趣,把生命填充丰盈的人是伟大的,也是幸福的。

   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。

    尘浪滚滚,但愿我们都成为那个灵魂有趣的人,闲时品酒赏花,都能乐在其中。

    图片

    03

    于“识”中见天地

    古代的名人学士,大都有游学的经历。

    他们的一生必须要壮游天下,了解异地风俗民情,用于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。

    杜甫的《壮游诗》中写道“往昔十四五,出游翰墨场”,而多年后的他,还感慨“到今有遗恨,不得穷扶桑。”

    史学家司马迁,青年时代曾两次远游,正因其读无字之书,禀山川豪气,才能写出后来成一家之言的《史记》。

    文人雅士或赏景游山,或深入民间,不仅是见山水人物,更是性情的淬炼,格局的开阔。

    以天地为格局者,必然见识深远,他们可以享受最好的,也可以承受最坏的,能看清自己,遇事不强求。

    见识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,但人生有限,经历有限,我们不可能事事亲历。

    除经历外,增长见识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读书。

    书读多了,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,才华融于骨血,显于气质。

    她是三次下跪采访老翻译家许渊冲的央视一姐,也是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上诗词歌赋信手捏来、口吐莲花的主持人。

    董卿的优雅气质大家有目共睹,她曾经谈到过,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,读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
    每晚睡前的一个小时,是董卿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,不带任何电子产品进入卧室,是她坚持数十年的习惯。

    在心有迷茫时,董卿毅然停下事业前进的步伐,到美国求学。

    从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到《朗读者》,出口成章的董卿优雅大方,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铁粉,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

    爱读书、有见识的人总能在平常举止中将才华、气质显于无形。

    林语堂说:“读书可以开茅塞,除鄙见,得新知,增学问,广见识。”

    其中“广见识”应该是最重要的,很多时候,见识意味着一种大智慧,有见识的人,让人见之忘俗。

    正如三毛所说“读过的书,哪怕不记得了,却依然存在着,在谈吐中,在气质里,在胸襟的无涯,在精神的深远。”

    一个人可以无才,但一定要有识。有见识的人能在纷扰世事中善待自己,也能不卑不亢地对待别人。

    在寻常生活中守静笃行,丰富情趣,增长见识,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修行。

    图片

    04

    人生的修行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灵魂的丰盈更需要我们不断精进。

    于静中见自己,让你在繁华中不迷失;

    于趣中见众生,让你在贫乏中不空泛;

    于识中见天地,让你在人海中更清醒。

    愿你我都能穿过岁月的重重迷雾,与彼岸那个智慧、通透的自己不期而遇。

    踏过万水千山,再回首,今日之我已非昨日,方不愧对人生。

    图片

    ※ 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,作者:月清浅 ※

    TOP